石狮老街旧地名,那些难忘的记忆 石狮老街,历史悠久,蕴含深厚的乡土文化,承载着海内外石狮人的乡愁,留住了多少城市记忆。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城市发展、行政区域变更等原因,石狮老街的部分老地名于90年代被更改。今天记者就带领读者一起来寻找这些老地名曾经的回忆。 老地名,老一辈人的回忆 说起石狮老街旧地名,对于生活在凤里宽仁老城区的老人来说,是承载他们回忆的名词。一些街巷的名字尽管已经改变,但是它的旧名字深深地刻在了他们的心中。 “我记得小时候,这里就叫凤仪街、布墟街。当时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这里嬉戏打闹……”今年70多岁的邓阿婆指着现在的布墟巷说道。“这里以前叫观音亭街,与城隍街相连接,我还记得,那时我们经常沿着观音亭街、城隍街、土地街玩‘滚铁桶圈’、‘踢卤蛋’、 ‘捡沙包’、‘踢毽子’……”今年80多岁的王老伯指着如今的凤里街,像回到孩提时开心地说起以前玩的游戏。“那时候可热闹了,上帝街、糖坊街那时人更多,卖的品种也更丰富,而且都是咱们自己村的人在卖……可惜有些老地名都被改了,以后就没人知道了……” 一说起老街的名称,这些在老街土生土长的老人就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故事。 老地名,海外侨亲、同胞的乡愁 对于许多从老城区里走出去的海外华侨或是港澳同胞来说,老地名更是一种乡愁寄托。 凤仪街位于凤里庵(俗称“观音亭”)的正对面,长不足100米,宽不到3米。据传因为凤仪街处于“凤里庵”与“义楼宫”之间,于是就取这两座庙宇名称的首字来命名(“义”与“仪”读音相近)。如今凤仪街也被并入了“布墟巷”,记者在“布墟巷83”的老店铺门号上依然可以看见“凤仪街80”的旧门牌。而“布墟巷”最开始也不叫“布墟巷”,而是叫“布墟街”。布墟街是以前染布、卖布的地方,是石狮纺织服装的起源地。旅居台湾的施鸿儒先生表示“旧的东西没了,就没有了留念。虽然阻挡不了城市发展的需求,但文化的东西一定要保留。”如今施鸿儒先生定居台湾,但每年都要回几趟家乡看看自己的老房子。 “老地名都改了,华侨回家一趟都找不着路了。就更谈不上侨二、三代会找到回家的路。”一位经常往返于菲律宾和石狮的旅菲侨亲对于老地名的消失非常痛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地名,更像是海外华侨华人回家的路标。“特别是一些老一辈的华侨,对家乡眷念也是需要通过某些特定的地方、地名、物品或一种元素来承载。名称改了,再回到自己的家乡时,已经找不到那种味道,因为承载了这份情感的符号被更换了。”在老街周边长大、菲律宾石狮市同乡总会副理事长许友清这样说。 老地名,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老地名是城市的历史印迹,是城市的文化记忆,是历史信息的一种载体,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凭证作用。“凤里街”位于凤里庵(俗称“观音亭”)边上,每次行走在这条铺着石板的街上,都有一种古朴的气息迎面扑来。宽度不足六米,长仅六七十米的凤里街两边经营着各种石狮的传统食品,如花生糖、蒜蓉条、桔红糕……记者采访了宽仁社区的多位老者后了解到,“观音亭街”名字的由来是有历史渊源的。“观音亭街”的叫法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只是在1992年才被改为“凤里街”。 除此之外,位于宽仁的“土地街”,就因早期有个“土地公宫”在边上,才叫土地街,后来也被并入了城隍街里头。周边的马脚桥、太原路、东村街、新街仔、建兴街等老地名也一样,后来被并入其他街名。如位于新湖社区与玉湖社区交界的马脚桥是古时候专门供商贩们拴马的地方,可如今被并入了人民路;位于宽仁和玉湖分界线的太原路,是由聚居在此的宽仁王姓(“新墟王”)族人邀集杏田、水头、浦内等村王姓宗亲合力兴建的街道,因王姓宗族来自山西太原,所以取名太原路,可如今被并入和平路;东村街则是东村王姓邀集伍堡、杏田、西岑、塘头等王氏宗族兴建的街道,故以“东村”命名,如今也并入和平路。以及骆驼围、烧金围、南北何、庄厝埕等老地名因新编制路巷门牌而废弃。 “这些老地名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故事,名称一改,其历史文化的传承就被中断了,年轻人都不知道了。”在凤仪街卖了四十多年蜂蜜的陈长华老人有点无奈。“这些街名都有它产生的缘由,都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和特定含义。如果改了,对海外游子少了一种家乡的味道,对一座城市来说也就少了一种历史文化的味道。”对老街历史颇有了解的蔡宗程说道。 记者了解到,除了位于宽仁内的这些老地名被改名称外,石狮市其他乡镇也存在很多老地名被改名称的现象。不过,日前传来一个消息,宽仁社区主任洪天恩已向凤里街道提出了一份《恢复石狮老街旧名的建议书》,同时也将该建议书向刚刚召开的市人大七届一次会议上提交,希望能唤起相关部门对恢复老地名这件事的重视,也希望能借目前石狮市楼门标志清理整顿工作和历史地名普查的契机,恢复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老地名,留住咱厝人的共同记忆。 本文来源闽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