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7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访问伊朗期间,同伊朗外长扎里夫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全面相助筹划》(以下简称“全面相助筹划”)。这份筹划从去年起就出现在外媒的报道中,如今正式签署,也引发国际舆论热议。
“早在2016年中国和伊朗就创建了全面战略同伴关系,颠末五年的发展,根据国际形势的厘革,中伊双方认为有须要丰富全面战略同伴关系的内涵,从经济、政治和战略三个层面促进同伴关系升级,客观上有助于国际秩序的稳定。”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东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德刚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相助筹划并非如一些媒体此前所称包罗投资规模等细节的“条约”,而是一份为中伊未来相助提供框架的路线图。
不包罗量化的详细条约或指标
此次中伊全面相助筹划的签署早已有迹可循。2016年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伊朗期间,中伊两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关于创建全面战略同伴关系的团结声明》中就曾指出,“思量到双方积极发展双边关系的意愿、经济互补性以及双方在能源、基建、工业、技能等领域的相助,双方同意就告竣25年全面相助协议举行须要沟通和商量。”
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3月29日表现,2016年1月,中国和伊朗就创建全面战略同伴关系,发表团结声明,双方同意告竣一份全面相助筹划,颠末沟通商谈,不久前双方就全面相助筹划内容告竣一致。3月27日,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在应邀对伊朗举行正式访问期间,同伊朗外长扎里夫共同签署了中伊全面相助筹划。
早在去年6月,伊朗政府就宣布通过中伊全面相助筹划草案。同年10月,伊朗外长扎里夫访问中国期间表现,与王毅“在推动中伊全面相助筹划等议题上强化了共识”。外界也对此猜疑纷纷,一些西方媒体甚至披露了涉及中伊全面相助筹划投资规模的所谓“条约”文本。
但停止目前,中国与伊朗双方均未发布有关全面相助筹划的任何详细文本。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3月27日报道称,这份全面相助筹划涉及政治、战略和经济相助。29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答澎湃新闻记者提问时强调,该筹划重点是挖掘两国在经济、人文等领域的相助潜力,规划长远相助前景和路径,不包罗量化的详细条约或指标。
据伊朗塔斯尼姆通讯社报道,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哈迪卜扎德在3月27日中伊签署筹划前表现,该文件是一份全面的路线图,经济方面为文件的“主轴”,其中包罗在各个领域的相助,特别是伊朗到场“一带一路”倡议。这也意味着,这份文件实际上描绘了中伊两国的相助蓝图,如赵立坚所说,“将为中伊未来相助提供宏观框架”。
“伊朗与中国的战略相助实际是一份确保投资的恒久路线图。”伊朗议会国家安全与外交政策委员会主席祖努尔29日在担当伊朗迈赫尔通讯社采访时表现,根据伊朗宪法,这份文件还须得到议会审议批准,届时议会国家与安全外交政策委员会将邀请外长扎里夫出席并作相关说明。
为何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焦点?
中伊签署全面相助筹划一事一经公布,立即成为国际媒体的关注焦点。
上外洋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传授刘中民在担当澎湃新闻采访时认为,中伊全面相助筹划的签署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关注,是因为发生在当前特殊的国际形势下。3月18日至19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美国安克雷奇举行。到场战略对话的王毅以后不久就启程访问中东,还特别与伊朗签订了全面相助筹划。
“美国新政府上台之后,一方面美伊都表现希望重启伊核协议,但事实上美伊关系目前这个矛盾的‘死扣’还没有松动的迹象。”刘中民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美国、伊朗三方的互动自然就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不少西方媒体将中伊签署全面相助筹划认为是“中国不停扩大在中东地区影响力”的运动。
“中伊全面相助筹划是2016年创建全面战略同伴关系后双方共同努力的效果,本质上是为两国及两大文明的相助交换确立宏观框架,给它套上地缘政治的帽子、或举行太过的战略解读未免狭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姚锦祥对澎湃新闻表现。
赵立坚3月29日在记者会上强调,中伊全面相助筹划的签署“不针对任何第三方”。同日,我国驻伊朗大使常华也在伊朗国家通讯社发表署名文章,强调“中伊两国相助创建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底子上,不搞‘零和博弈’,也不针对第三方。”
“中国的目标,一是支持中东国家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门路,从而冲破‘越反越恐’和‘发展洼地’的怪圈;二是推动对话,逐步探讨构建地区信任机制和安全框架。”姚锦祥表现,中伊全面相助筹划的签署,对挖掘两国经济相助潜力、促进发展战略对接、改善疫情和制裁双重压力下的伊朗民生现状都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中方同伊朗密切协作,推动伊核协议尽快重回正轨,维护地区稳定。
专家:不排除未来与中东其他国家签署类似文件
还须指出的是,王毅此行并非访问伊朗一国。在与伊朗签署全面相助筹划之前,王毅已经竣事了沙特与土耳其之行,脱离伊朗后还筹划访问阿联酋、巴林与阿曼。
“中国和伊朗全面相助筹划是从全球的视角做出的战略决议,尤其是针对美国和西方破坏国际秩序的现状而作出的反应。”孙德刚认为,“中伊全面相助筹划丰富了中国在中东同伴外交的内涵,同时并没有突破中国‘结伴不缔盟’的同伴关系原则。”
24日,王毅在沙特首都利雅得担当采访时提出实现中东安全稳定的五点倡议:一是提倡相互尊重;二是对峙公平正义;三是实现核不扩散;四是共建团体安全;五是加快发展相助。
“王毅外长的五点倡议,体现出中国重视同伊朗、阿拉伯国家、土耳其和以色列等中东国家均发展友好相助关系的态度。”孙德刚表现,“未来根据需要,不排除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土耳其甚至以色列的同伴关系也提质升级,也签订中恒久相助协议。”
2016年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应邀对沙特、埃及、伊朗三国举行国事访问。值得注意的是,彼时正逢沙特与伊朗断交。也正是在那次访问期间,习近平在阿拉伯国家同盟总部发表了论述中国中东态度的重要演讲,指出“我们在中东不找署理人,而是劝和促谈;不搞势力范围,而是推动各人一起到场‘一带一路’朋友圈;不寻求填补‘真空’,而是编织互利共赢的相助同伴网络”。
刘中民指出,“我想王毅外长此次出访中东也会对沙特和土耳其等国做出说明,就是中国不谋求势力范围、不寻找署理人。虽然与伊朗签署了全面相助筹划,但是这些原则肯定照旧要遵循的。”
“王毅外长在实现中东安全稳定的五点倡议中,强调应实现核不扩散、探讨(美伊)规复伊核协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迩来更是多次提及要搭建海湾地区多边对话平台,以团体协商方式管控危机。”姚锦祥也认为,这再次表明了唯有对话才有出路,各方应努力探索实现地区宁静与发展的详细路径,而中国愿意从中发挥作用。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来源:
https://www.sohu.com/a/457972969_260616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