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2|回复: 0

消费维权不止于3·15,协同治理重在日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17 00:53: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打假”与“维权”再次成为舆论焦点。在央视3·15晚会上,人脸识别摄像头滥用、招聘网站售卖求职者简历、瘦肉精等消费问题展现在公众面前。就这些被曝光的消费领域乱象,目前,多地多部门亮相到场,举行彻查。
每年的3·15,总会有一部门人很告急,一部门人很期待,一部门人等着就地行动——告急的是一些心虚的商家,期待的是一些关注消费问题的消费者,行动的是政府职能部门。这种在某一天,社会各自告急各自期待各自准备行动的局面险些已经成了一种传统,一种如何更好掩护消费者正当权益的传统。
不妨以本年的3·15为例对这一传统举行确认,并观察其中差别群体的行动轨迹。3月15日晚,央视3·15晚会播出,微博热搜立即出现了7个有关消费领域侵权行为的标签,被点名品牌在官微向公众致歉并表现马上举行查改。同时,第二天媒体报道了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连夜行动,全面排查整治“瘦肉精”问题;农业农村部派出工作组督查肉羊养殖使用“瘦肉精”等相关办法。可以看到,无论是对于哪一方来说,3·15这一天都不寻常,消费离生活太近了,近到消费问题无小事的水平,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哪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
这种多方对消费领域各项侵权问题关注的传统的形成离不开媒体的舆论监督。应当说,媒体促成了消费者权益掩护多方监督传统的形成。对于媒体而言,做好每年的3·15报道早已是内部不成文的传统,如何挖到料、如何报道得更扎实、报道如何更贴近消费痛点……这是每一条3·15新闻背后的故事。
以央视为代表的3·15观察并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来自媒体对民生问题的嗅觉。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这是消费者权益掩护领域“舆论监督+政府治理”模式的胜利:媒体的舆论监督在先,为政府职能部门的行动提供了风向标和“证人证言”,一方面将一些之前大概没有注意到的社会死角曝光于台前,另一方面又使政府相关部门的行动效率得以大大提升。
不外,值得注意的是,一年毕竟只有一天3·15,所谓错过一天,要等一年,在更好地掩护消费者权益方面大概也是如此。为什么这么说?其一,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在现实生活中远比新闻报道里更多,出现在新闻当中的,是新闻代价和社会代价竞合的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消费者的正当权益不值得关注和掩护。
其二,一年实在太长,而新闻报道的最终出现实际上滞后于许多领域侵权行为的厘革,以多家知名商店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为例,从行为出现到新闻报道已颠末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这期间,有许多消费者的正当权益会受到侵害。正因如此,才需要召唤一套常态化协同共治的社会治理方案,让消费者权益掩护就在日常。
事实上,设置3·15的目的不光仅在于通过这一天曝光某些个案,使某些详细的侵权行为得到惩处,还在于通过这一个吊唁日确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性,使掩护消费者正当权益的理念深入人心。短期来说,固然需要借由媒体的舆论监督对各种侵权行为举行曝光和处理惩罚,尤其是对诸如人脸信息标签化处理惩罚等某些消费侵权新问题要尽快厘清正当与非法的界限。
而恒久来看,一年365天不能就指着3·15这一天的治理效果,媒体和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创建一种更可常态化运作的模式,使更好地掩护消费者正当权益通过3·15从理念提倡酿成现实行动。而要做到这一点,理念上有须要确立“行动不止于3·15”的态度,要知道3·15的舆论动静越大,某种水平上越说明职能部门的工作存在一定缺失;而在制度上,则需要使信息做到共享互通,突破信息壁垒,让媒体的风和民生的气都能够通达职能部门,反映真实的市场动态。
在消费者权益掩护上,一项关注传统已经形成,期待一套常态化的协同治理方案能将权益掩护推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来源:https://www.sohu.com/a/455950595_161795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免责条款|石狮论坛 ( 闽ICP备15001810号-1|闽公网安备 35058102000177号 )

GMT+8, 2025-4-23 13:24 , Processed in 0.151806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