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1|回复: 0

改变世界的一粒种子——从中央一号文件看打赢种业翻身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21 19:53: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题:改变世界的一粒种子——从中央一号文件看打赢种业翻身仗
新华社记者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能能够创造一个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下刻意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仓廪充实、餐桌丰富,种业安全是底子。21日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如何让小种子迸发大能量?记者在各地举行了调研采访。
亦喜亦忧的种子
雨水节气已过,在山东省农科院的试验田里,研究员刘建军正在检察即将通过国家审定的两个小麦新品种的苗情。虽然前期履历了低温寒潮,但在高产物种“济麦22”底子上选育的这两个新品种,耐寒抗冻、长势稳健。
比年来,山东不光注重选育高产物种,还选育出了“济麦44”等能替代入口的超强筋小麦品种,较好地办理了兼具高产和优质的矛盾。
数千里之外,在玉米制种量约占全国40%的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瑞源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吕国斌惊喜地看到了科技之变——基地制种玉米的去雄环节去年7月实现呆板化作业。以前人工去雄需要“用手一根一根掐掉每一株雄穗”,如今大大提升了效率。
从华北平原到河西走廊,育种、制种环节的厘革是种业链条悄然厘革的缩影。
两个多月前,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集会提出办理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强调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能攻关,以后召开的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集会也做出相关摆设。本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底子,深入实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团结攻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克日表现,未来对口粮的品质需求将一连提高、对饲料粮的数量需求将一连增加,面对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保障粮食和食物安全,必须从良种方面挖掘潜力。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来,对粮食市场带来影响再次印证了这句话。面对复杂的国际情况,制止关键领域“一剑封喉”,必须加快种业自立自强。
目前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凌驾95%。水稻、小麦单产在世界上处于比力好的位置,但大豆亩产只有约130公斤、玉米约420公斤,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三分之二。而在养殖业,生猪、奶牛、白羽肉鸡等种源差异水平依赖国外。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现,我国种业自主创新与发达国家有差距,一些品种、领域和环节,如果出现极度断供情况,虽然不会“一卡就死”,但确实会影响农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
打赢“翻身仗”关键安在?
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另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大豆曾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农产物之一。但据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大豆产量1960万吨、同期入口大豆10033万吨。国内大豆消费的大头依赖入口。同时,玉米入口也在增加。2020年,我国入口玉米113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35.7%。
专家分析说,除了耕地、水等条件有限外,我国恒久以来在水稻、小麦等口粮方面的科研和人力投入多,大豆和玉米方面投入资源相对有限,生物育种等技能应用不充实。玉米起源于南美,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并不丰富,缺乏好的育种质料举行重组,需要在资源收集、科研气力、技能应用等方面下功夫。
对于短板问题,科研一线正在抓紧“破卡”。
虽然正值冬闲时节,吉林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依然很忙。去年他们选育的大豆杂交品种“吉育611”制种产量到达每亩113.87公斤。科研人员正抓紧整理数据,挑选分装种子以备接续试验。吉林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研究员张春宝说,我国已选育大豆杂交品种20多个,部门品种平均增产幅度靠近15%。
采访中,有关专家和企业负责人表现,打赢种业翻身仗必须办理几个关键问题:
——种质资源原始创新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我国生存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总量突破52万份,但目前完成资源精准判定的不到10%,在挖掘真正有用的基因方面,有待进一步努力。
——产学研深度融合有待进一步落实。科研人员缺少产业化推广的精神和能力,而种子企业普遍小而散,科研水平不高。“我们提倡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体制,但目前资源、人才、资金等是向科研单位倾斜的。”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司理戴登安说。
——知识产权掩护至关重要。如果这个工作没有到位,科研人员有后顾之忧,不愿与企业互助;而企业也不愿投入,担心遭遇侵权冒充。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我国尚未形成种质资源使用、基因挖掘、品种研发、产物开发、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组织体系。
变局之中“蓄势待发”
不久前,在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和杂粮等作物的老中青三代育种人员到场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稽核评估会,陈诉各自领导的创新团队在种质资源、基因与分子设计、遗传育种、栽培与耕作等方面的最新希望,并担当多名院士及专家的提问,现场答辩“炸药味”浓郁。
“玉米种业能否‘蓄势待发’,大豆种业在新的产业政策下能否‘一触即发’,都是要亮出结果单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所长钱前表现,要用科研大比武的方式鼓励围绕产业重大需求举行创新,鼓励揭榜挂帅,会合攻克“卡脖子”技能。
如何打赢翻身仗?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增强农业种质资源掩护开发使用,对育种底子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恒久稳定支持。
在中国农科院新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创建现场,相关工作正抓紧推进。新的资源库本年建成后可生存150万份种质资源,生存能力位居世界第一,在智能化、信息化方面也将有显著提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表现,“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继承推进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重点攻克并创建高通量、规模化表型及基因型判定平台,发掘携带优异基因资源种质质料,定向改良创制高产、优质、抗逆、养分高效使用的新种质。
农业农村部已确定,把种业作为“十四五”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来抓,保持水稻、小麦等品种的竞争优势,缩小玉米、大豆、生猪、奶牛等品种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生物工程技能是育种产业的一把利剑。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尊重科学、严格羁系,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增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掩护,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我们期待相关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能够加快启动实施,以产学研用相融合的创新机制推动产业化。”万建民说,国家支持种业的政策已经明确,“需要科研人员多一些创新精神和责任感,企业家多一些雄心壮志,共同打赢种业翻身仗。”(记者于文静、薛钦峰、王朋、张志龙、姜刚、王晖、吴慧珺)(完)

来源:https://www.sohu.com/a/451826787_267106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免责条款|石狮论坛 ( 闽ICP备15001810号-1|闽公网安备 35058102000177号 )

GMT+8, 2025-4-23 18:45 , Processed in 0.151340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