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发掘后一锁了之、20年做不出文物陈诉……长江文化资源为何仍在“甜睡”
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10304/836005c3765f4eec800d5cad41a7ad72.jpeg泉源:3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新华每日电讯赵宇飞、董雪、许晓青
三峡,万里长江上最险峻、神奇的峡谷,孕育出丰富的文化遗存,被誉为长江文明的华彩乐章。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三峡工程建立期间,我国对三峡库区文物开展的抢救性掩护,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掩护范围最广、到场人数最多的文物掩护工程。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克日观察发现, 20多年来,抢救性掩护的20余万件三峡文物不少仍在“甜睡”,后续研究挖掘不敷,部门重要的文化旗帜已鲜为人知。
不但是三峡文物,由于“重掩护、轻研究”“重掩护、轻转化”,长江文化资源普遍存在“甜睡现象”,亟待构建系统性研究和创造性转化的长效机制,唤醒“甜睡”的长江文化资源。
https://p7.itc.cn/q_70/images03/20210304/8de076f6cc8a4b26a67a8433c94327df.jpeg
两名外国观光者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观看长江三峡文物抢救掩护效果展(资料片)。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三峡文物不少仍在“甜睡”
三峡库区文物抢救性掩护期间,全国200余所机构的数千名文物工作者到场,共1100余处文物得到掩护、约25万件(套)文物安全出土。
然而,三峡文物抢救性发掘后,由于后续深度、系统的文化学研究欠缺,不少文物仍在“甜睡”。
“20多年已往了,部门三峡文物的研究陈诉还没出来。”重庆文化界一位见证三峡文物抢救性掩护工程的退休干部说,当年抢救性掩护的文物中,三峡博物馆和三峡库区部门区县博物馆展示出一小部门,白鹤梁、张飞庙等全国重点文物掩护单元研究使用情况较好,另外相当多的文物仍在“甜睡”中。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走访涪陵、忠县、奉节等三峡库区区县博物馆看到,大量抢救性发掘出的文物堆放在库房里,有的甚至已在库房存放20多年。
一位三峡库区区县博物馆馆长指着一个新石器时期的陶罐说 :“对这些有代价的文物深入研究,就能展现三峡地区的汗青文化变迁,但很遗憾,由于下层没能力没条件,研究工作一直希望痴钝。”
多名三峡库区区县文保中心、博物馆负责人也表现,当年抢救性发掘时间紧、任务重,不少文物出土后就直接移交给地方,区县没能力没条件研究,大部门文物只能堆放在库房。
不光如此, 当年抢救发掘出的最具代价的三峡文化旗帜,也已鲜为人知甚至销声匿迹。
如,中坝文化遗址是国际认可的世界最早制盐遗址,被誉为“大地史书”,名列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大溪文化遗址则是我国重要的原始社会古文化遗址之一,被誉为长江流域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然而,二者由于长期研究提炼不敷,如今的知名度、关注度与其汗青职位极不匹配。
“大部门文物只是‘捡起来了、锁起来了、关起来了’。”重庆一位资深考古工作者直言,当年国家对三峡文物的抢救性发掘高度重视,但后续的研究挖掘没能跟上。
如今,三峡库区经济社会重构已根本完成,各地正在努力推进文化资源的转化使用。
重庆文旅委正在推动建立三峡考古遗址公园群,将奉节白帝城、云阳磐石城、万州天生城等考古遗址团结打造成旅游区;涪陵将白鹤梁“石鱼出水兆丰年”等文化元素融入农民丰收节运动中;万州则重点打造三峡文化园,将川江号子融入文化演出中;“诗城”奉节依托厚重的诗词文化打造实景演出“归来三峡”……
只管本地政府开始重视文化建立,但文化资源转化使用不敷等问题均差别水平存在。记者行走在库区大部门区县,依然较难寻觅到具有三峡特色的巴文化、水文化、诗词文化等文化元素。
多位下层文旅部门负责人坦言:“有时并不是我们拥宝不自知,而是研究提炼工作推进痴钝,许多文化符号的内核,以及哪些元素可以转化都还没有明晰,下层也是力有未逮。”
https://p6.itc.cn/q_70/images03/20210304/fb5260e36c85428283e9b5ce0a548670.png
“甜睡”的不但是三峡文物
“甜睡”的不但是三峡文物,在长江沿线各地,处于“甜睡”状态的文化资源并不鲜见。
“对文物的发掘、掩护许多,对文物研究、提炼、转化太少”是许多文化研究人员的共同感受。
“当前国家对文物发掘支持力度很大,但后续研究阐释却没专门人员、没精力搞,考古项目负责人往往还没来得及整理研究,新的发掘任务又来了。”安徽一位从业二十多年的考古人员深有感触地说。
与三峡文物命运相似,承载着中华千年文脉的古籍瑰宝,也大部门在库房“甜睡”,活化使用不敷,被戏称为“文渊大库,一锁了之”。
不少古籍掩护和研究人士对古籍“甜睡”的现状感到遗憾——大量古籍掩护单元不具备面向公众开放的功能,所藏古籍只能锁在库里;大量古籍还未举行数字化,每借阅一次就是一次损坏,出于掩护思量,一些古籍掩护单元不肯借阅……
“电子版可以无限制流传,但我们做得还不敷,我们做学术研究看大量古籍都是通过电子版来看,普通公众很难有时机看到。” 安庆师范大学皖江汗青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汪长林说。
目前,我国只有很少部门古籍实现数字化,且对外公开不敷。浙江大学中文系传授徐永明说:“哈佛大学2017年将哈佛燕京图书馆的中文善本古籍实现了彩色版数字化,且可以在线浏览和下载,而国内古籍数字化做得更早的上海图书馆不对外公开,且是好坏版。”
“古籍需要整理活化,不是摆在那里,公众就能知道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安徽省古籍掩护中心主任石梅以她整理的《袖珍小儿方》十卷表明说,“一方面,古籍有许多生僻字,而且没有标点,公众很难看懂;另一方面,古籍背后的故事、通报的代价、当下的作用,需要我们去考据研究,再向公众流传。”
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韦力等专家说,现在全国按照分级掩护制度对古籍举行管理,其中,国家级珍贵古籍的整理活化做得最好,但这部门古籍占总量的比重很小,相当于金字塔尖;省级珍贵古籍其次,有些省份的省级珍贵古籍掩护工作出现断档,继多年整理推出第一批省级珍贵古籍后,迟迟不推出后续的第二批、第三批。
https://p1.itc.cn/q_70/images03/20210304/8633e577110a4f8f946ac5ee5491ded5.png
构建机制唤醒“甜睡”的文化资源
我国文化领域长期存在的“重掩护、轻研究”“重掩护、轻转化”问题,是文化资源“甜睡”的根源所在。
要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下层干部和专家发起,当务之急是构建系统性研究和创造性转化的长效机制。
有专家发起, 从中央到地方创建相关机制,在文物发掘后尽快组织跨学科研究团队,开展挖掘文化内涵、特征和典范符号的工作,并对研究团队、研究时间、研究效果发表做出详细规定,找准文化的根与魂,为传承转化和创新发展奠基根本。
在此根本上,统筹推进文化资源转化使用。重庆市文旅委副主任幸军、西南大学汗青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等干部和专家发起,在对文化资源深入研究提炼的根本上,国家层面可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全面整合资源气力,统筹推进文物掩护及其关联财产发展。好比,推进三峡库区进一步将文化元素浸润到城镇建立、群众日常生活中,如建立文化公园、古修建群等,在学校辅导、大众文化运动中纳入传统文化元素等。
“在古籍方面,数字化是办理掩护与转化使用矛盾的根本技能方法。”四川省图书馆古籍部副主任杜鹃等专家发起,当前国内古籍数字化水平较低,比方四川省古籍数字化的比例仅约为千分之五,可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推进古籍数字化进程。
同时,探索古籍代价诠释、展览等各种活化方式。古籍掩护单元不具备接待公众阅览职能的情况下,可以用定期公开展览的方式展出馆中珍贵古籍,另外让古籍走进校园,用辅导手段从根上办理文脉传承和弘扬不敷的问题,吸取传统文化英华。
下层党委政府转化发展文化资源的责任仍需进一步强化。多名文化界专家学者发起,对下层党委政府创建转化发展文化资源的刚性指标和稽核要求,变更其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其创建人才培养引进鼓励制度,加大对传统文化传承、转化等项目扶持力度,推动传统文化与文创、旅游、生态建立等相融合等。 (到场记者:许晓青、童芳、冯源、蒋芳、王贤、王迪)
https://p2.itc.cn/q_70/images03/20210304/6509fa9c13f648729ff11c26819329a3.jpeg
胶贱伤农,一杯橡胶水竟还不如一瓶矿泉水值钱?
改写西海固学子命运的“特殊高中”|草地周刊
因戍边英烈刷屏的喀喇昆仑高原,另有哪些故事?
他们用“私人订制”守护稀有病儿童的梦想|电讯人物
55年前,新华社这篇经典问世,至今仍荡漾人心!
新华社记者找到11年前刷屏的“春运母亲”,然而…
监制:易艳刚 | 责编:赵岑 | 校对:莫鑫
来源:https://www.sohu.com/a/453888592_117503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