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启示录 发表于 2021-3-2 08:40:00

关键核心技能攻坚,中国如何破解“卡脖子”难题?

(两会前瞻)关键焦点技能攻坚,中国如何破解“卡脖子”难题?
中新社北京3月2日电 题:关键焦点技能攻坚,中国如何破解“卡脖子”难题?
中新社记者 安英昭
嫦娥五号带回月壤,“奋斗者”号完成万米海试……2020,中国“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令人振奋,但一些关键焦点技能仍受制于人,新的一年,中国如何破解“卡脖子”难题,料将成为全国两会的热点议题之一。
中国高层对此认识清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焦点技能、关键技能,化缘是化不来的,要靠自己拼搏。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集会两次提及“卡脖子”问题,明确要求——针对产业单薄环节,实施好关键焦点技能攻关工程,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特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日前在访问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多次提及“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未来如何发挥好这一显著优势,无疑是拆解“一剑封喉”,打好关键焦点技能攻坚战的重中之重。
https://p0.itc.cn/q_70/images03/20210302/74186eabb3674bef80e0229b57eddeb0.jpeg
资料图:嫦娥五号返回器安全着陆。汪江波 摄
走好“最先一公里”
分析指出,底子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中国面临的许多“卡脖子”技能问题,根子是底子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搞清楚。因此,增强底子研究,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是打好这场攻坚战的焦点所在。
那么,如何走好这“最先一公里”?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对中新社记者表现,作为应用技能的前端,底子研究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一是加大各级财政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金融机构、社会组织以适当形式投入,形成一连稳定的投入机制。二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优化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错融合,完善共性底子技能供给体系。三是创造良好科研生态,创建健全科学评价体系、鼓励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院长贾晋京注意到,比年来,中国对底子研究的重视到达空前高度。随着《关于全面增强底子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等顶层设计文件相继出台,他认为,中央针对增强底子研究的政策办法仍将陆续有来。
https://p9.itc.cn/q_70/images03/20210302/e6157a5bbeab43ef8c0e57fe2b0723d3.jpeg
资料图:科研人员。中新社记者 陈文 摄
激活“第一资源”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气力、打好关键焦点技能攻坚战的“源头活水”。
中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科技人员队伍,但在优化人才布局、增强创新能力、培养顶尖人才、理顺管理体制等方面,另有不少问题。
“要引发人才创新活力,就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郭万达认为,其重点一是引进市场化竞争和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其次,要充实变更高校院所和研发机构资源,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科学结果离不开精神支撑。科研通常是寥寂的、清冷的,这需要大力大肆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同时全社会要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四海之气”怎么聚集?
科技无国界,国际科技相助是局面所趋。自主创新是开放情况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
正如习近平去年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的,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相助战略。
在贾晋京看来,中央已经发文,要求为外籍高条理人才来华创新创业提供便利,探索推动外籍科学家领衔负担政府支持科技项目等,更多旨在促进科研领域国际相助的政策步伐值得期待。
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中有相当数量的科技界人士,他们对于破解“卡脖子”难题一定有诸多真知灼见。相信颠末中国最高议事殿堂的充实讨论,中国打好关键焦点技能攻坚战的路径也将更显清晰。(完)

来源:https://www.sohu.com/a/453488390_123753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键核心技能攻坚,中国如何破解“卡脖子”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