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启示录 发表于 2021-3-1 22:28:00

山东七旬老人寻找定居北京的亲人,目前已失联四十余年

本年69岁的杨来福一直生活在山东潍坊故乡,一个叫马宿村的地方。他的堂伯杨兆庆年轻时离家闯荡,先后定居丹东、北京,曾从“北京市腊竹芯甲41号”向故乡寄过一封书信。
这封信和上世纪五十年代杨兆庆拍摄于北京的一张全家福照片,成为现在杨来福寻亲的唯一线索。两家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因行政区划调解,地点名称发生厘革,而彻底失去接洽。
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10301/c529643a43754627a0072f013c1502b0.jpeg
杨兆庆寄来的全家福。受访者供图
杨来福一直挂念着失联的堂伯杨兆庆和两位堂兄杨光福、杨建中。随着年岁增长,这份挂念成为一个心事,逢年过节都会念叨起堂伯一家人,“他们到底在哪里?过得好欠好?”每次说着,粱叫眼泪便流了下来。
如今,杨来福所在的村落面临拆迁,由于担心堂伯一家人探亲时找不到“家”,他念叨的次数更多了。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杨先生开始在网上发布寻亲视频,希望征集更多线索。
3月1日,杨来福的儿子杨先生告诉新京报记者,通过网络和媒体发布寻亲信息后,已经找到一个和杨兆庆的儿子情况相近的老人,目前正在打仗中。“想让他们知道,他们的祖辈在什么地方生活,他们的故乡在哪儿,也希望他们常返来看看。”这是杨来福一家人最大的心愿。
因地名厘革,两家失联40余年
杨来福出生于1952年,本年69周岁,一直住在山东故乡——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新昌街道服务处马宿村。
在杨来福模糊的影象里,堂伯杨兆庆生于1917年左右。上世纪40年代,杨兆庆脱离山东潍坊,去辽宁丹东闯荡,在丹东开了一个织布作坊,就此安了家。1945年左右,他的两个儿子出生,分别叫杨光福、杨建中。
那时,杨兆庆还曾从丹东回山东探亲。杨来福回想,其时交通特别不方便,杨兆庆几年才华返来一次,中间都是靠书信联结,相互询问现状。
上世纪50年代末,杨兆庆举家搬至北京,定居在北京市宣武区腊竹芯胡同甲41号。杨来福回想,堂伯搬到北京后,还曾带着两位堂哥回家探望,其间他们提到,不再继承丹东的纺织厂生意,而是在北京十三陵工作。但详细做什么,杨来福并不清楚。
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10301/6ed05b827d3b48fd9a168ab11a2ad1e8.jpeg
杨兆庆儿子寄来的信。受访者供图
1955年,杨兆庆曾给杨来福寄来一张拍摄于北京的全家福。优劣照片里是一家五口,杨兆庆穿着中山装和皮鞋,与妻子一同坐在椅子上,身边是三个孩子。杨先生表现,父亲和照片中的大爷爷长得很像。
杨先生先容,到上世纪70年代末,山东省行政区划调解,“只管‘马宿村’这个村落的名字没变,但是从潍坊市名称到区划名称、街道名称,中间变了许多次。潍坊原来叫潍县,我们家所在的公社名称也都变了。”
之后,两地的亲人彻底失去接洽,不但再无一封书信,堂伯一家人也再没有回家探过亲。
一张照片、一封书信成为寻亲唯一线索
杨兆庆在外闯荡时,还曾提出要将杨来福带在身边,但由于杨来福母亲的反对,此事作罢。由于年幼丧父,杨来福和堂伯有着很深的感情。
和堂伯失去联结后,杨来福一直挂念着他们。上世纪80年代末,杨来福去丹东出差时,拿着杨兆庆的照片,问了一些本地人,“那简直是大海捞针,线索太少了。”杨先生说,其时父亲只带了照片,什么效果也没有。
杨先生还展示了一封落款于1961年5月28日的书信。这封信是杨兆庆的两个儿子写给他们二姑、二姑父的。泛黄的信封上显示,寄信地点为“北京市腊竹芯甲41号”,收信地点为“山东省潍坊市治浑街公社王家寨子”。
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10301/64b090d33d454f92b82c764e1fb18e68.jpeg
杨兆庆儿子寄来的信。受访者供图
让杨先生颇为遗憾的是,这封信写于较早时期,之后另有许多书信都没有留存,而家人也已不记得更多相关线索。
如今,一张照片和一封书信成为杨来福寻亲的唯一线索。
书信中的地点现已不存在
新京报记者根据信封提示的信息,来到“腊竹芯胡同”,发现宣武区腊竹芯胡同早在1965年就已更名为西城区腊竹胡同。
https://p2.itc.cn/q_70/images03/20210301/8efd8a3c712a4002a6c6c2c5432ed9e4.jpeg
腊竹胡同先容牌。新京报记者 汪畅 摄
胡同口有一个北京市西城区天桥街道制的先容牌,上面显示,“腊竹胡同位于西城区东部,辖域西北部,虎坊路以东,东西走向为主。”据先容,《光绪顺天府志》载有腊竹芯胡同。据传巷内曾多有做蜡烛芯为生的住民,故名。1965年,蜡竹芯胡同改名为腊竹胡同,如今胡同内主要为住民住宅。
3月1日下午,新京报记者走访发现,“腊竹芯胡同甲41号”现已不复存在,只有“腊竹胡同41号”的门牌。四位现居住于腊竹胡同41号的住民均表现,此处没有名叫“杨光福、杨建中”的人,“我们这儿唯一一位上了岁数的老人姓李。”
腊竹胡同一位60多岁的王姓住民称,上世纪60年代前,还曾有“腊竹芯胡同甲41号”的存在,但他不知道所住何人,现在是“腊竹胡同48号”。
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10301/3cd6b8ae72494589997db427c47fba88.jpeg
“腊竹芯胡同甲41号”现为“腊竹胡同48号”。新京报记者 汪畅 摄
现居住在腊竹胡同48号的寇姓住户表现,并不知道这里有杨姓住民,“我打小就住这儿,没有你说的这人。但我知道,这儿的房子,以前是单号,厥后改成双号的。”
新京报记者来到该胡同所在的天桥街道永安路社区,社区工作人员表现,这里没有“杨光福、杨建中”二人,“搬家了、卖房了,有太多种大概了”。社区工作人员帮助联结了胡同内多名杨姓老人,但均表现不认识杨兆庆一家人。
https://p6.itc.cn/q_70/images03/20210301/8ced19e4294749779081280774042a7e.jpeg
天桥街道永安路社区地形图。新京报记者 汪畅 摄
“怕他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杨来福常常挂念着杨兆庆一家的现状,他想知道,为什么他们之后再没有回故乡探亲,是否出现了什么变故。杨先生说,“因为那时候他们的孩子都挺大了,纵然是行政区划变了,他们也知道故乡是山东省潍坊市的。我父亲也特别想弄明白这个事情。”
随着年岁增长,杨来福提起堂伯一家人的次数更多了。除了堂伯,杨来福还总是提到堂哥杨光福,他们的名字相似,“光福从小学习就非常好,能写一手好字。孩子们都愿意跟着光福玩儿,在小朋友中很有威信,是孩子王。”
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杨先生曾在北京市公安局官方网站查询了与杨光福、杨建中同名的人。发现在北京市区与杨光福同名的有4人,与杨建中同名的有118人。
但依然无法联结上他们本人。2020年,杨来福一家人曾想前往北京寻亲,但疫情打乱了筹划。于是,杨先生开始在社交平台发布寻亲启示。2020年9月,他发布了寻亲短视频,停止目前,已得到1.6万个赞。杨先生表现,网友非常热心,有给他出主意的,有鼓励他的,也有对老人举行安慰的,“我都一一给他们回了私信。我以为特别温暖,非常感谢他们。”
https://p9.itc.cn/q_70/images03/20210301/b75dff68f1d540438c437617be527650.jpeg
杨先生抖音寻亲。软件截图
2020年的小年,杨来福的孙子躺在床上午休,听到隔壁传来爷爷的哭声。家人一问才知,原来又是想到了下落不明的亲人。如今,乡村拆迁在即,杨来福想找到亲人的心更迫切了,“怕他们想要探亲,却找不到回家的路。”
2021年3月1日,杨先生告诉新京报记者,通过网络和媒体发布寻亲信息后,现已找到一个和杨兆庆的儿子情况相近的老人,目前正在打仗中。
如果疫情已往,仍没有找到亲人,杨先生将带着父亲来北京寻人。听父亲提得多了,杨先生也对大爷爷产生了好奇,“我父亲常常说,大爷爷很有能力,阅历丰富,他的孩子也都特别优秀。我也一直期望着,如果有一天能见一见那就好了。”
“无论效果如何,都想了却老人的心愿。”杨先生说,现在一家人最大的心愿就是,“想让他们知道他们的祖辈在什么地方生活,他们的故乡在哪儿,也希望他们常返来看看。”
新京报记者汪畅实习生毕卿
编辑刘倩
校对柳宝庆

来源:https://www.sohu.com/a/453439885_114988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东七旬老人寻找定居北京的亲人,目前已失联四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