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凯旋!十大全国脱贫攻坚团体本日继承最高荣誉
新京报讯(记者 李傲)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的召开,意味着脱贫攻坚战真正胜利收官,中华民族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表彰大会上,河北省塞罕坝呆板林场等10个团体得到了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党中央、国务院荣誉称谓。这10大获奖团体,以及全国无数单元、企业、下层党组织8年来的生动实践,为世界蹚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扶贫开发之路。用8年时间,中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全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是一场中国汗青上前所未见的攻结实仗,832个贫困县随处是没有硝烟的减贫战场。300多万名驰援的第一书记、帮扶干部不胜不归,千百万名下层工作者埋头苦干,8年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000万人以上,平均每月脱贫要到达近100万人,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世所稀有。正是在这波涛壮阔的减贫史诗中,河北省塞罕坝呆板林场、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等先进团体,用苦干实干加创新精神,创造出一个个极具特色的战贫打法与脱贫模式,领导故乡群众走上了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发展之路,也在这场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向世界通报出了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
2月25日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十大全国脱贫攻坚团体胜利凯旋,继承最高荣誉,并向全国人民展示了他们的攻坚答卷与生动实践。在这里,新京报乡村频道也与所有读者共同分享与学习他们的战贫履历与发展智慧,也祝愿他们在未来的乡村振兴门路上不停取得新的效果。
【模范之路】
河北省塞罕坝呆板林场1962年建场以来,塞罕坝呆板林场几代人听从党的召唤,响应国家招呼,在荒原沙地上费力奋斗、甘于奉献,将荒原酿成林海,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费力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2017年以来,鼎力大肆推进荒山造林绿化,完成各类造林5.6万亩,平均造林生存率95%以上,每年产出的物质产物和生态服务总代价达145.83亿元。塞罕坝呆板林场良好的生态情况动员了周边区域乡村游、农家乐、土特产物加工等产业迅速发展,年社会总收入达6亿多元,有力推动了周边乡村脱贫致富。曾获“地球卫士奖”“时代模范”等荣誉。
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大湾村是大别山革命老区重点贫困村之一,2014年全村贫困发生率达29.12%。脱贫攻坚战以来,大湾村依靠发展“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特色产业,探索出一条具有大别山革命老区特色的脱贫致富之路。2018年,高质量实现脱贫出列。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7120元增长至2019年的14236元。建立完成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置群众129户439人,其中贫困群众62户201人。依托茶叶资源优势,定制有机茶园50.8亩,动员群众就近就业32人,户均年增收7000余元。积极开发民宿旅游、十里漂流等项目,2020年大湾村过境游客达35万多人次,真正让大湾村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中共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委员会上世纪80年代,下党乡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费力。脱贫攻坚战以来,下党乡党委对峙党建引领,对峙因地制宜、精准脱贫,对峙牢牢依靠群众,感恩奋进、埋头苦干,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创新扶贫定制茶园,动员茶农户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建立“下乡的味道”农产物公共品牌,创建“公司+相助社+农户”的共建共享机制。2020年,全乡人均可支配收入17289元,10个行政村村团体经济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开展美丽乡村建立和中国传统乡村掩护,发展民宿等旅游业态56家,2020年欢迎游客和学员2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00多万元。曾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等荣誉。
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 叶坪乡有7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08户、8908人。脱贫攻坚战以来,叶坪乡对峙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传承赤色基因,弘扬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继承实干、尽锐出战。推行“党建+精准扶贫”模式,全乡创办领办致富带富项目124个,创建党员创业基地16个,领导780户贫困户实现就业。创新精准扶贫“五个一”管理模式,实现“识别精准、管理精准、帮扶精准”;率先探索贫困人口商业增补医疗保险,筑起康健扶贫“第四道保障线”;实施产业扶贫“五个一”,形成万亩蔬菜、万亩脐橙、万亩白莲、十万生猪、百万蛋鸡的“五个万”基地。
湖南省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十八洞村首倡开展“精准扶贫”后,十八洞村两委班子对峙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在就业扶贫、产业发展、兜底保障、互帮相助上精准发力,2016年,成为湖南省第一批出列的贫困村。对峙党建引领、筑牢根基,探索“党建引领、相助五兴”农村下层治理新模式。对峙因地制宜、壮大产业,先后形成种养、苗绣、劳务、旅游、山泉水5大产业体系,2013年至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由1668元增长至18369元,村团体经济收入从零到突破200万元。对峙开放交换、互学互鉴,成为中国精准扶贫对外交换窗口。曾获“全国先进下层党组织”称谓。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三河村是大凉山腹地的深度贫困村,已往三河村经济泉源主要靠种植玉米、土豆,贫困发生率达46.47%。脱贫攻坚战以来,三河村鼎力大肆发展种养、文旅产业,全村实现脱贫致富。全村土豆种植面积3300亩,贫困户户均增收2500元以上;花椒种植1500亩,户均增收15000元以上。使用发放产业扶持周转金等步伐鼓励贫困户养殖家禽、能繁乌金母猪、西门塔尔牛等,进一步动员贫困户增收。同时,使用传统优势积极发展养蜂产业,目前已形成5000箱的养殖规模。别的,三河村还发展了核桃、云木香等产业,创建起旅游相助社,为乡村振兴打下结实底子。
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农电工作部先后建成青藏、川藏、藏中3条“电力天路”,在世界屋脊织起了一张刚强可靠的“民生网”“幸福网”“光明网”。特别是阿里联网工程的投运,彻底竣事了阿里地域孤网运行汗青,标记着西藏迈入统一电网新时代。在发挥行业作用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先后完成833个易地搬迁扶贫点、4807个扶贫产业项目配套电网建立任务,保障搬迁群众1.98万人安全稳定用电。先后派出驻村工作队189支1222人赴41个贫困村开展帮扶,投入帮扶资金1100万元,大幅改善本地底子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动员4383名群众脱贫。曾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等荣誉。
陕西省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郝家桥村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6户、548人,贫困发生率30.7%。脱贫攻坚战以来,郝家桥村紧跟时代步调,争做“排头兵”。建成山地苹果生态果园2000亩,日光温室大棚20座、拱棚40座,年存栏3000只湖羊养殖场、年存栏2300头生猪养殖场,总规模500KW的光伏产业,发展赤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形成集现代农业、光伏发电、乡村旅游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多渠道资助贫困群众实现增收。停止2020年底,全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达11543元。建成集小学幼儿园、相助幸福院、村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便是一体的村服务体系。
青海省海东市相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2015年底,班彦村全村人均纯收入为2600元,村团体经济为零。脱贫攻坚战以来,班彦村把发展生产同促进就业相团结,同完善根本公共服务相团结,同掩护民族区域文化特色风貌相团结,2017年3月完成了整体搬迁,年底整村实现脱贫。牢牢围绕脱贫致富的总体目标,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发展之路,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为主线引领,盘绣制作、酩馏酒酿造、光伏发电、特色养殖等各项致富产业多点着花、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干、能致富”总体目标。2020年底,全村人均收入到达11419元,村团体经济收入到达106.9万元。
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闽宁镇1997年4月,闽宁协作对口帮扶领导小组作出战略决议,将西海固不宜生存地域的贫困群众吊庄搬迁到银川河套平原待开发的地域,命名为“闽宁村”。23年来,闽宁两省区干部群众遵循“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恒久协作、共同发展”的指导原则,引企业、育产业、惠民生,形成葡萄酒、菌草、黄牛、劳务经济等特色产业,从最初8000人发展成6.6万人的移民示范镇,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迁之初的500元跃升到2020年的14960元,村团体经济收入凌驾600万元,走出一条东西协作的脱贫之路、产业支撑的致富之路、生态优先的发展之路、民族团结的调和之路。曾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团体”“全国脱贫攻坚奖”等荣誉。
新京报记者 李傲
编辑 唐峥 校对 贾宁
来源:https://www.sohu.com/a/452539354_114988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