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长缨在手缚苍龙
https://p4.itc.cn/q_70/images03/20210207/55b952d3c845476eb76d799e86661ea2.jpeg图① 位于固原市境内六盘山巅的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资料图片)
https://p0.itc.cn/q_70/images03/20210207/a19dcbc0d87b4cf08ec1db8825129acc.jpeg
图② 位于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内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摄
隆冬六盘,滴水成冰。走进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村,记者推开一扇布满弹孔的门板,屋内桌子上保存至今的旧钟表见证了一个在当地家喻户晓的历史时刻。1935年10月,毛泽东在单家集陕义堂清真寺,与阿訇马德海促膝长谈。“单家集夜话”种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力。
岁月如歌,沧海桑田。无论是单家集夜话的烛光,青石嘴战斗的枪声,还是将台堡红军大会师的欢腾,这段历史铸就的红色基因已深深融入宁夏各民族群众的血脉中。
六盘山上红旗招展
山势险要,沟壑纵横,盘旋曲折。沿着盘山路蜿蜒前行,记者驱车来到六盘山脚下的一个村镇。街上门庭若市,店铺林立,不远处的清真寺前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这就是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兴隆镇的单家集村。”西吉县文化馆馆长刘成才说完就介绍起六盘山来,“这是中央红军长征途经的最后一座高山。”
1935年9月20日,北上的红军一、三军团和中央军委纵队在甘肃岷县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并根据革命形势作出了声东击西、佯攻天水,北上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10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所辖三个纵队7000余人兵分两路继续向陕北挺进。为了阻止中央红军北上,敌人调重兵在六盘山一带重重设防。10月7日,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毛泽东运筹帷幄,果断指挥红军翻越了六盘山。
“‘一夜话’‘一战役’‘一首词’‘一会师’勾勒出了六盘山的红色历史记忆。”固原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苏明珠说,“一夜话”是指1935年10月5日夜,毛泽东拜访阿訇马德海,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阐明党和红军尊重回族习俗,倡导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平等等政策;“一战役”是指红军向六盘山挺进途中,在青石嘴打的一场迂回歼敌的胜仗;“一首词”是指毛泽东在六盘山主峰即兴吟出的《长征谣》,经润色修改后即著名的《清平乐·六盘山》,发出了“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豪迈感叹;“一会师”是指1936年10月22日和23日,红二、红六军团分别在将台堡、兴隆镇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胜利之山青史留名
很多来六盘山的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说六盘山是胜利之山?
“其一,六盘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从此红军摆脱了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其二,将台堡红军大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竣事。其三,甘南腊子口战役后,红军领导层对下一步向那边去的思路不太统一,毛泽东在哈达铺的战利品中发现一份《大公报》,从中获悉陕北红军和根据地仍然存在。毛泽东果断决定红军翻越六盘山,向陕北苏区汇聚。革命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果然使红军实现历史性转折,走向了胜利。”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文献编辑到处长薛志达说。
六盘山既是胜利之山,更是红色之山。走进将台堡的三军会师纪念馆,人们都会在展厅“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红色条幅前伫立观看。1935年8月15日,由程子华、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五军一到单家集就宣布“三大禁令、四项注意”,打下了坚实的群众根本。住在王河村的一名红军伤员,发现当地马铃薯品质高,于是手把手教村民做粉条,从此这里有了致富产业。直到今天当地人还亲切地称粉条为“红军粉”。刘成才说,红军与少数民族兄弟结下坚如磐石的友谊,民族团结注入了我们的红色基因。
摆脱贫困山川巨变
宁夏南部的六盘山区山大沟深,生态情况脆弱,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宁夏扶贫的主战场。
几十年来,为了帮助老区人民摆脱贫困,国家作出东西部协作扶贫的重大决策,先后实施“三西”地区农业建设等重大项目;宁夏各级党委、政府发扬长征精力,把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放在心上,强力推进“千村扶贫”开发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几十年后,今天的宁夏六盘山区已脱胎换骨,旧貌换新颜。
“近些年,不但是单家集,整个兴隆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吉县兴隆镇党委书记慕夙介绍说,全镇3000多户村民鼎力大举发展种植养殖业,户均10亩青贮玉米、5头牛,外加发展商贸物流,截至2020年,户均年收入已过万元,25%的农户家买了小轿车。
在兴隆镇王河村,村民马正龙告诉记者:“我们祖孙三代人都靠制作‘红军粉’养家糊口,一年能卖近500吨,净收入能到达20万元。我们村直到现在都很感激当年红军为我们留下这门手艺。”
“在六盘山红色文化的激励引领下,当年红军所到之处已发展成为西北重要的马铃薯生产基地,50万亩冷凉蔬菜畅销广州、香港,‘六万闽商支宁来’建成的各类闽宁产业园欣欣向荣。”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固原市委书记张柱说,自上世纪80年代启动生态移民和脱贫攻坚工程以来,已累计搬迁110多万人,当地贫困发生率实现大幅下降。(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许 凌 拓兆兵)
来源:https://www.sohu.com/a/449175285_120702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