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一哥 发表于 2021-2-4 10:38:00

乾隆是个资深“吃货”,幼年溥仪竟吃不饱饭:故宫餐桌趣闻知多少

鲁迅先生在杂文《“人话”》中,讲到浙西地方的一则笑话,说的是正值暑热时节,一位农妇在农田里汗出如浆地劳作,又累又饿时,她忽然感叹道:“不知宫里的皇后娘娘过着怎样的快活日子,大概是优哉游哉地躺在床上睡午觉,醒来的时候,就可以大喊一声:'太监,拿个柿饼来!'”
能够随心所欲地睡午觉,让太监随时拿柿饼过来吃,是农妇对于宫廷生活的全部想象。虽说这只是则笑谈,不过古往今来,人们对于皇家生活的好奇心却始终如一。
于是,关于那个红墙黄瓦内的神秘世界里,天子、后妃们吃什么、穿什么、日常起居有哪些讲求,被一一编排进民间故事、戏文小说里,为单调乏味的寻常生活提供了难得的想象空间。
https://p0.itc.cn/images01/20210204/3f8fcfcc72294686919dae80dca74cac.jpeg
到了现代社会,各种打着“宫廷筵席”“御膳”旗号的餐馆层出不穷,某种水平上正是迎合了人们的猎奇心理。
可惜的是,其中不少都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乍听名号响当当,做出来的餐点差强人意,之前被网友热议的“某家菜”就是其中一例。究其根源,部分在于对宫廷菜系缺乏系统的认知,没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做支撑,失去了对传统的敬畏之心,也就难怪菜品“赶客”了。
最近读到一本图文并茂的好书《故宫宴》,由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恒久专注于清代宫廷饮食研究的苑洪琪,与烹饪大师、有“中国厨王”之称的顾玉亮合作编著,插画作者苏徵楼为本书绘制了风雅的插图,每个月份都以一只或形态可掬、或优雅娴静的“故宫美猫”开篇。
https://p6.itc.cn/images01/20210204/6722b1072cb34e778380f6c3da6ae89d.jpeg
与其他介绍宫廷宴饮的书籍不同,《故宫宴》以月份为主轴,结合“荐新”这一重要的祭飨运动,呈现不同季候的清宫饮食特色,并复原出80道美味的皇家菜品。随手翻开这本《故宫宴》,琳琅满目、做工精细的食物看得人食指大动,而那些隐藏在饮食背后的礼节制度、趣事逸闻,既满足了人们对宫廷生活的好奇心,更让读者在不知不觉间,享受了一场绝佳的思想盛宴。
https://p9.itc.cn/images01/20210204/549eec5f0c7d482e84435f6c3f4afd0d.png
纵观整部清朝历史,从建立王朝的努尔哈赤、皇太极,到开创盛世格局的康熙、乾隆,再到帝国尾声的道光、溥仪,一代代帝王的餐桌上,来自天南海北的食材,不同时令的节气风俗,构成了一部妙趣横生的故宫史。
01 王公得自带酒肉赴宴?从“满食为尊”到满汉席

提到清代宫廷美食,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满汉全席”:108道菜品,涵盖各式南北食材,山珍海味、冷肴热菜兼备,简直是“吃货”们梦想中的饕餮大餐。
不过,《故宫宴》中却指出,清代宫廷中并无所谓的“满汉全席”之说,它更多是清朝覆亡后,一些原先服务于内务府的膳房厨役为了谋生,所想出来的揽客噱头。
“满汉全席”的原型实为“满汉席”,它没有统一的菜单,菜式的规格、数量等均无定制,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所、时期进行个性化调解。关于“满汉席”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乾隆南巡时期。
https://p9.itc.cn/images01/20210204/e74ad0e93aaf44a8b7b63bafb2c750fb.jpeg
当时扬州官员为了招待远道而来的天子、官员一行,特意准备了一百一十多种的菜品,其中既有满族风味的餐点,也有江南特色美食,文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记录了这一盛况,并称其为“满汉席也”。后来,“满汉席”的做法流传到宫廷之中,成为大型豪华宴席的代称。
满汉席的出现,某种水平上与清代帝王的统治理念息息相关。
在入关之初,宫廷饮食严格奉行“满食为尊”的原则,无论是菜品还是礼节,都带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特色,食物多以牛羊肉为主,十分粗犷豪放。
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帝在款待打了胜仗的八旗官兵,大概适逢元旦、万寿、冬至等重大节庆,在宫内飨宴王公贵族时,通常会要求赴宴者自带酒肉,倘若不便携带,也可以折成银两,由光禄寺、礼部等机构代为采买。
这种听起来十分“奇葩”的规定,一直延续到了康熙时期。随着清朝统治的日渐稳固,满、汉民族间的交往不断加深,清朝在制度、文化、礼节等方面大量吸收鉴戒汉族传统,官员队伍中的汉族面孔越来越多。
https://p4.itc.cn/images01/20210204/7bdf07c417ed40c99a3ca8972782b98e.jpeg
为了拉拢人心,清朝在宫廷食制上做出了改革,强调“饮食服用,皆如华人”。满汉官员同时出席宫廷宴会时,无不再以民族身份作为区分,而是统一按官职高低安排座次,汉族风味的菜肴成为宫廷餐桌上的新宠,“满汉席”正是这一民族融合趋势的会合体现。
02 “好吃”的帝王:康熙、乾隆爷孙二人的美食经

初创时期的大清帝国,由于资金不太宽裕,宫廷饮食以粗朴、简朴为主要特点,到了康乾盛世时期,帝王后妃们餐桌上的格式越来越多,数量、质量都有了极大提升,康熙、乾隆两位天子更是懂吃、会吃的老饕。
我们先来看一份乾隆天子的早膳菜单:炒鸡、大炒肉、炖酸菜热锅、鹿筋拆鸭子热锅、羊西尔占、苹果软烩、蒸肥鸡烧狍肉、醋烹豆芽菜、肉丝炒韭菜、象棋眼小馍首……
https://p5.itc.cn/images01/20210204/68fb08b078f14b92895ac2801b88aff6.png
一大清早,又是鸡鸭、鹿筋,又是羊肉、狍子肉的,出产自关外地区的肉类是早餐的主角,侧面反映出清代不忘先祖的统治理念。为了平衡肉食过多产生的油腻口感,菜单中还特意加入了酸菜、苹果、豆芽、韭菜等蔬果。
其实,在清代宫廷饮食中,诸如鹿肉、人参、燕窝等名贵食材固然颇受追捧,还有很多来自大江南北的平民食物逐渐“渗透”进宫廷之中,成为帝王餐桌上的配角。
这一方面得益于清朝广袤的统治疆域,每年各地都要进贡丰富的食材供帝王“尝鲜”,如广西的荔浦芋头、岭南的荔枝、苏州的粽子糖、湖南的洞庭橘、江浙的八珍糕、云南的普洱……
与此同时,帝王后妃们吃腻了山珍海味,偶尔也想换换口味,这就为民间小吃进入御膳提供了契机。
有人爱得深切、有人唯恐避之不及的豆汁儿,一度是乾隆、慈禧挚爱的饮品,还专门从民间招募豆汁高手进宫制作。中原人民青黄不接时,用尚未完全成熟的青麦粒做成的小吃捻转儿、用榆钱和面粉蒸成的榆钱糕,也曾在宫中风靡一时。
另一方面则与乾隆南巡、康熙巡幸盛京等盛事密切相关。乾隆南巡期间,留下了无数与食物有关的传说,每当兴之所至,品尝到了某种美味,便挥毫泼墨为其命名,或写下一首赞颂食物的诗歌,成就一段段佳话。
有个故事中,乾隆微服私访时肚子饿了,就来到一位农妇家中,对方给他做了一道菠菜熬豆腐。吃饱喝足以后,乾隆照例询问所用的食材,机敏的农妇答道:“金镶白玉板,红嘴绿鹦哥。”于是,菠菜又多了个雅号“鹦鹉菜”。在电视剧《还珠格格》中,把寻常的菠菜说成“红嘴绿鹦哥”的主角,又变成了紫薇格格。
https://p6.itc.cn/images01/20210204/b0a4aec6788a4330875b30d83c28db40.jpeg
这些故事自然是真假参半,但乾隆南巡简直大大推动了饮食的南北交流。当乾隆从江南返京时,不仅带回了大量的食材、菜谱,还有一些江南名厨随行,他们随后进入御膳房,宫廷饮食也变得愈加丰富多彩。在遗留下来的清宫御膳菜谱中,诸如拌芥末菠菜、海米炒菠菜、猪肉菠菜饺子等食物随处可见,苏州名厨张东官烹制的苏造肉在宫廷中大受接待。
https://p8.itc.cn/images01/20210204/df3847d2a5944d249962ccab3c09b18f.png
另一位清代帝王康熙,虽未能像乾隆那样六下江南,但他对美食同样很有研究。
在巡幸盛京、蒙古等地期间,康熙常常派人把各地的美食土产送到京城,供太后、妃嫔们享用,还不忘逐一指导食用方法、点评各地食物优劣。
他在信件中对蒙古的奶制品赞誉有加,称“奶皮子、奶子、酸奶子、奶子酒等吃得甚足”。至于哈密地区所出产的晒干甜瓜,在食用时,须“先用凉水或热水洗净,后用热水泡片,时不拘冷热,皆可食得。其味相鲜瓜,水似桃干蜜水。”
03 吃不饱饭的末代天子:皇宫里的另类养生理念

康熙、乾隆爷孙二人的“好吃”故事,是清王朝发展至鼎盛时期的一个小小侧面,到了清晚期,吏治败坏、统治阶层日益腐朽的现实,则为宫廷餐桌蒙上了一层昏暗的阴影。
道光天子素有节俭之名,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内务开支,他下令叫停了福建荔枝、陕甘口外梨等食材的进贡事宜,三餐的菜品数量和种类也都大为缩减,早膳从乾隆时期的十几品菜减少到五品,狍肉鹿肉等名贵菜品被取消,换成了鸭子白菜、烩银丝、鸡蛋炒肉、羊肉包子等造价更为低廉的食材,就连夏季每天一个的西瓜也改成了每日半个。
https://p8.itc.cn/images01/20210204/6c46d2ad95c14f26afcc3ca2ae946f67.jpeg
即便如此,宫廷膳食上的开销并未因此得以有效控制。据说有一次,道光天子随口问大臣早餐吃了什么,对方回答说吃了几枚鸡蛋,道光大为惊讶:“一枚鸡蛋要10两银子,我都不舍得多吃,爱卿家里太富裕了吧?”
不光是10两银子一枚的鸡蛋,一位大臣在参加皇宫宴会回家后,在日记中吐槽,当晚所端上来的菜品中,不乏以次充好、腐败变质的食物,这些细节足以看出清晚期内务府欺上瞒下、铺张浪费的糟糕状况。
末代天子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提到,仅他一人,每天的分例菜肉就高达660斤,包罗肥鸭3只、肥鸡2只、汤肉5斤等,但他能吃到的分量却寥寥无几,大量的食材不过是为了排场和遵守礼制,实际上“饭菜是大量的做而不吃”。在他的幼年影象里,更多的时候其实是“吃不饱”。
https://p6.itc.cn/images01/20210204/5951547f24f54bd597c958df10501d54.jpeg
在古代的皇宫贵族之家,人们在抚育幼年子女时,为了防止孩子因为进食太多名贵食材消化不良,常常强调要“三分饿”,但有时过犹不及,反而出现营养不良而饿出胃病、甚至饿死的荒唐境况。
特别是在小孩生病时,更是以吃米粥等清淡食物为主,有时还会故意饿上几天。《红楼梦》里晴雯生病一节,就讲到了贾府的“秘方”:只一略有些伤风咳嗽,总以净饿为主,次则服药保养。宝玉挨打之后,
这种独特的“养生”理念,对于正在长身体的溥仪来说,着实有些痛苦。有一次他饿极了,就把隆裕太后让他喂鱼的干馒头,狼吞虎咽地吃掉了,还有一回趁太监不注意,整整吃了六个春饼。不过,太后觉得幼年溥仪“吃不饱”是正常的,不仅没有增加食物分量,还对他的三餐管得更加严格了。
成年后的溥仪不再有饮食匮乏的困扰,在老师庄士敦等人的影响下,他的饮食偏好也发生了微妙的厘革,“西餐”开始走进紫禁城,悄然改变了过去近300年间满汉餐食一统天下的局面,此时距离满清帝国走向覆亡仅有一步之遥。
一本《故宫宴》,带你“食紫禁城人间烟火,品大故宫千滋百味”。
推开紫禁城厚重的赤色大门,穿梭于古老的宫苑之间,翻开尘封已久的御膳档案,透过一道道或风雅、或粗朴的宫廷美食,窥见一个逝去王朝的历史变迁,更能领略古人无尽的创意与智慧。
参考资料:
1、苑洪琪等,《故宫宴》
2、溥仪,《我的前半生》
3、祝勇,《故宫六百年》
注:本文配图部分翻拍自《故宫宴》一书。

来源:https://www.sohu.com/a/448633841_120447119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乾隆是个资深“吃货”,幼年溥仪竟吃不饱饭:故宫餐桌趣闻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