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启示录 发表于 2021-3-18 07:37:00

新华社有位90后“国际网红”,让外媒“灰黑滤镜”现原形,获华春莹点赞 |

泉源:3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新华每日电讯王若辰
两会期间,那张揭破外媒“照骗”的照片,这名拍摄者背后有哪些故事?
拥有央媒记者中粉丝最多的外洋社交媒体账号,这位记者有何独特魅力?
国社建立个人工作室,打造“国际网红”,又有哪些“小心思”和“大战略”?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走进新华社徐泽宇工作室,为你发表。
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10318/be32d19aa2034e319458d55fcaa8353f.png
几天前,有网友发帖批判BBC报道中国沙尘暴的“独特”视角,徐泽宇对网帖举行了转发。
https://p7.itc.cn/q_70/images03/20210318/5cbc77077209492291a4711e3bae0d32.png
中国媒体的镜头也该瞄准他们了
3月5日,人代会“如期”开幕。
每年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世界也高度关注。而每当中国有大事喜事,一些醉翁之意的人也喜欢借机生事,这次,这些生事者被抓了个“现行”——一张揭破西方记者用“灰黑滤镜”看中国的照片突入了人们的视野:
https://p7.itc.cn/q_70/images03/20210318/0fa44502ae444b38b844a30ec2a805f7.jpeg
人民大会堂附近,一群西方记者,端着长枪短炮,以长焦镜头、低位仰拍等手法,对着一名执勤武警战士猛拍。照片配的英文大意是:如果你想知道外媒那些中国武警照片都是从哪来的……
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是新华社对外部外洋社交媒体采编室记者徐泽宇。
“这名武警战士根据规定不能随意移动,而他身后不远处就是人民大会堂——将一个标记性修建与身着制服的人员同框,并以特定拍摄角度让后者显得具有侵略性——这简直就是一些外媒记者‘歪眼’中的‘完美构图’。”徐泽宇说。
“BBC在去年报道中国两会时,配发了一张武警列队在天安门前巡逻的照片。武警战士填充了画面的四分之三,昏暗的画面散发着一股人为塑造的奥威尔主义气息,给人一种告急、压迫的心理暗示。”徐泽宇说,“我一直很好奇,这些照片是从哪来的?”
直到撞见这一幕,也撞开了他心中一直缠着的谜团——这些外媒记者以“灰黑滤镜”瞄准中国。
中国媒体的镜头也该瞄准他们了,徐泽宇按下了快门。
照片在推特账号发布后,迅速引发外洋网友的关注和思考:
https://p8.itc.cn/q_70/images03/20210318/8e0f3760fee84f9db47357086277d9d6.png
“他们明明有许多东西可以拍,但是却非要聚焦在警员身上。你已经能猜出来他们接下来要写什么样的文章了。”
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10318/324ff843b3af43488fa9d3f8612f1950.png
“这就是西方媒体怎么编故事的——用文字,也用图片。”
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10318/c3cb61cfa55240c9b0a0f9289dad4577.png
网友Winkraine表现:“在中国,随处都能见到警员为一些重要的公共修建站岗执勤,这就像英国的白金汉宫前面要有卫兵一样。西方记者拍这种照片只会让自己看起来像蠢货。”
……
好戏才刚刚开始。
新华社摄影部记者李木子随后在盖蒂图片社网站上找到了“画中画”——徐泽宇所拍的外媒记者围拍武警战士的照片,并发现抹黑中国另有了标价——售价499美元。
https://p1.itc.cn/q_70/images03/20210318/2481d494bebd423ab9ef75a2e04c4a1d.jpeg
徐泽宇随即跟上,迅速发布了系列行进式报道及评论,在推特、脸谱的总浏览量超110万,点赞量超2万次,另有20余万次的网友互动。
这其中,混合着一些西方媒体记者的所谓“回手”——
BBC记者拿出两张照片举证说:当天外媒记者还在聚会会议现场拍了以参会代表和鲜花为主题的照片。
徐泽宇在盖蒂图片社上查证后复兴:这两张照片都是中国记者拍摄的。
NPR的记者举出新华社当天拍摄的照片说:你们也拍过以武警为主题的照片。
徐泽宇立刻指出:这是全国人大的解放军代表团,并非武警或安保。
BBC记者又打击:你的推文下其他网友的复兴中有事实性错误,你应该负责全部改正过来。
徐泽宇明白这句话是暗指那些摄影师并不像网友揶揄所称来自BBC,于是机警回应:既然你这么迫切要证明这些摄影师不来自BBC,那么是不是也就意味着你认可他们的行为是错误的?
https://p0.itc.cn/q_70/images03/20210318/f1b6f7e471e345249e3e403d12305d0b.png
有理有据又义正辞严的报道产生巨大反响:
在推特平台上,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华尔街日报》中国分社社长Jonathan Cheng、中国国际电视台等大V转发,在国际舆论中为中国媒体圈粉无数,让更多外洋网友看到了祛除“美颜相机”“灰黑滤镜”的“丰富精彩”的中国。
https://p1.itc.cn/q_70/images03/20210318/65b9324a8a3143fca1933720a33facfd.jpeg
让世界网友听到来自“震中”的另一个声音
徐泽宇是一名“90后”,工作头几年的主要任务是发稿、写视频脚本、出镜直播。直到2020年2月3日,他踏上前往武汉的列车——那日,武汉新增确诊病例1242例。徐泽宇作为其时新华社派驻武汉前方的唯一一名专职英文记者,开始了80天的服从。
瞒着爸妈,抱着电脑,眼前的车厢空空荡荡,窗外一片萧索。徐泽宇默念明代才子杨慎的那句誓言: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义死节,正在本日。
https://p2.itc.cn/q_70/images03/20210318/e5375b1432744d608cc0d21cea411592.png
徐泽宇在方舱医院采访。 
“壮士”逆行,心仍戚戚。“刚到武汉的第一天,我用酒精把旅店房间喷了个遍,点把火大概整个屋子都会烧起来。恨不得睡觉也戴着口罩。”徐泽宇说,真正到了定点医院采访,却什么畏惧也感受不到了。
徐泽宇马不绝蹄地奔忙在武汉的定点医院、方舱医院、超市、社区、消毒站等一线场合,拿起手机自己拍摄、自己出镜、自己剪辑,“小米加步枪”地制作了13期英文VLOG视频《本日武汉》,真实展现了病患救治、八方支援、方舱建立、核酸检测、送别医护等场景。
https://p2.itc.cn/q_70/images03/20210318/8ce5e178f612475f832faa6838485a80.png
视频发布在新华社的海媒账号上,世界各地的网友听到了西方媒体之外、来自其时疫情震中的另一个声音。直到武汉解封,《本日武汉》系列视频在脸谱、推特、优兔三大海媒平台的浏览量凌驾1亿。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徐泽宇开始通过个人海媒账号发布VLOG,并增强与粉丝的互动。“发第一条视频时,我的推特账号粉丝数是0。”徐泽宇说,“但第一条视频竟被数千次浏览。第二条我在方舱医院拍的视频,观看量已经到了10万+。”
每一条视频发出去,徐泽宇都会仔细阅读网友们的每一句留言。一位居住在美国夏威夷的第四代华裔写道:我之前一直不明白自己跟中国的关系,而视频里援鄂医疗队体现出的勇气和相助精神,让我刚强地认为自己也是一名自满的中国人。
这些留言里的一封“战帖”,也把徐泽宇“送进”BBC的直播间,甚至一天之内举行了两次直播连线。然而画风,并不总是美好的。
https://p7.itc.cn/q_70/images03/20210318/3b2ec0c76fe2457d847aa24040e11105.png
徐泽宇与BBC直播连线。
频频被“挖坑”和被打断之后,主持人问徐泽宇:“你谈到新增确诊病例在低落,你是否感受到武汉的恐慌水平比以前低落了?”
“低落了”,相当于认可之前存在恐慌;“没有低落”,岂不是羊入虎口、正中其下怀?徐泽宇定了定神,复兴:“事实上,在我到达武汉的当天,最戏剧性的一点就是,我没有看到这里发生了什么戏剧性的事情。”
时隔一年,徐泽宇回首这场没有硝烟但炸药味浓的访谈,感慨地说:“国际舆论斗争中,了解对方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了解我们自己。只有真正对我们的国情和制度有较深的了解,才气在跟外媒的论战中有底气、有逻辑、有说服力。”
https://p1.itc.cn/q_70/images03/20210318/f9ec96ce45234fdd8717883947856056.jpeg
徐泽宇在武汉天河机场采访援汉解放军医疗队。
新华社专门设立工作室,打造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网红”
在外洋社交媒体上,徐泽宇用“新华社记者”的身份,在个人账号上对国内外重大热点事件快速发声,在外洋粉丝群体中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正面、积极地树立中国形象、流传中国故事。
2020年底,新华社专门设立了徐泽宇工作室,负责账号内容筹谋制作、外洋落地推广,更好发挥团队气力,增强跨部门相助,与网友在评论区聊天互动也成了“正式工作”。
在推特平台重点讲观点,在脸谱重点树形象,在优兔平台重点做内容;幽默挖苦的风格不能丢,个性、年轻化的“人设”要保持;面向外洋年轻受众、主动设置议题,以个性化视角、互动化模式、轻量化产物“行走江湖”;既“单刀直入”回手抹黑中国的言论,又娓娓道来讲好中国故事;充实发挥小、快、灵的优势,与国社机构账号形成良性互动……
工作室举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积聚了不少名贵实用的履历。《石家庄全员免费测核酸,外洋网友:西方媒体让我们误解中国太久!》《新冠疫苗!我在石家庄打的!》都成了流量爆款。

有了工作室的“添翼”,徐泽宇的个人账号在海媒三大平台的总粉丝量已达140万,成为目前总粉丝规模最大的我中央媒体记者个人账号。
“大多数外洋受众对中国不是不敷友好,而是不敷了解。作为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作为,向外洋受众展示真实立体的中国,不带滤镜的‘能见度’是让我国国际舆论情况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因素。”已成“国际网红”的徐泽宇说,“我希望做一个现场的记载者、观点的输出者,既摆事实、又讲原理,两手都要硬,来讲好中国故事。”
融媒故事
系列22 | 145秒,新华社用好莱坞影像技能舞动“十四五”
系列21 | 新媒体稿占2/3!新华社“最传统部门”这样转型
系列20 | “90后”新华社,又出了一首90后爆款“神曲”
系列19 | 用中国风动画微影戏,向国内外陈诉减贫奇迹
系列18 | 爆款记载片《一亿人的脱贫故事》怎样炼成?
系列17 | 新华社的新神器,如何让张伯礼直呼新奇?
系列16 | 有他们,“中国没有能滑雪采访的记者”成已往
系列15 | “新华皮克斯”上线,Q版袁隆平“成团出道”
系列14 | 为讲活脱贫故事,新华社竟出了一款RPG游戏
系列13 | 讲扶贫书记的故事,何以引无数网友竞“追剧”?
https://p9.itc.cn/q_70/images03/20210318/aab6a0cc4da34310aeee6c21cf59eb65.jpeg
监制:易艳刚 | 责编:赵岑 | 校对:莫鑫

来源:https://www.sohu.com/a/456136980_117503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华社有位90后“国际网红”,让外媒“灰黑滤镜”现原形,获华春莹点赞 |